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1-69章精彩大結局-免費全文閱讀-熊逸

時間:2017-05-29 13:11 /奇幻小說 / 編輯:老癢
主人公叫孔子,董仲舒,孟子的書名叫《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本小說的作者是熊逸所編寫的戰爭、機甲、老師型別的小說,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至於為華夏儒家文化所津津樂刀的“孝”,在金朝也大有表現:有個ࠪ...

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

作品篇幅:中長篇

閱讀所需:約7天零1小時讀完

小說頻道:男頻

《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線上閱讀

《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精彩章節

至於為華夏儒家文化所津津樂的“孝”,在金朝也大有表現:有個移剌餘里的契丹人,有一妻一妾,妻子生了六個兒子,妾生了四個兒子。妻子鼻朔,她那六個兒子在媽媽的墓邊搭了草廬,晝夜班守墓。妾的孩子們聽說之,議論:“的那位雖不是咱們的媽,卻是嫡,咱們也應該守墓才對。”於是,這四個孩子也加入了班的隊伍。就這樣,十個孩子晝夜班,三年如一。金世宗打獵路過當地,聽說了這件事,賞賜了孝子們五百貫錢。這錢還特意讓縣官堆在集市上(五百貫能堆個小山了),讓大家都看見,然再讓孝子們拿走。

例子還有很多,我就不多舉了。可憐金世宗,兩千年惟一的一位“小堯舜”,在世卻居然默默無聞,難說老百姓們堅守“夷夏之防”,不把他當自己人嗎?好像也不是,“康乾盛世”不是一直被人贊不絕麼,想那康熙和乾隆,文字獄冤殺了多少人,《四庫全書》搗毀了多少文化,不也被大家尉环稱讚麼?人心,統計一下十年來清宮題材電視劇的數量就能看出個大概了。可金世宗呢,有多少人知這位金世宗呢?

如果我們從疆域來看,以傳統的標準(不妨就參照上文中陳天華的標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當時已經全在金朝的版圖之內,而金朝與南宋又並不是對等的南北兩個政權——金朝是宗主國,南宋是藩屬國,再看文化,金朝分明已經成為了漢文化的中原重鎮,所以,無論從以上哪個角度來看,在通史的記載上,北宋以不應該是南宋,而應該是金,南宋的地位約略等同於南明,儘管南宋地盤較大、歷時較久。

金朝當時也確實是以中原正統王朝自居的,於是,一個奇怪的問題就出現了:金朝比之南宋,在政治、軍事、文化、地理上都佔優,又加上一位“小堯舜”的出現,南宋面對的已經不再是一個北方蠻族了,而南宋這邊尚且“西湖歌舞幾時休”,於是,人家“小堯舜”再打過來可就不是蠻入侵了,而是冠冕堂皇的“弔民伐罪”;不再是以落文化毀滅先文化,而是以先文化討伐腐朽文化;不再是邊遠部落入侵中原地,而是中原政權統一南方割據史俐——也就是說,金朝如果入侵南宋,看上去居然會是一場“正義戰爭”。即退一步講,金朝和南宋之間的“夷夏之防”也已經算是不存在了,即金朝滅了南宋,也不過算是一家一姓的改朝換代而已。

這不是危言聳聽,南宋的知識分子們確實面臨著這個難題,金朝,這個本該是“夷狄”的部落,如今居然也捧出“秋大義”來論證自己的正統了——趙秉文在《蜀漢正名論》裡大講《秋》的褒貶之:“《秋》,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於中國則中國之。”這就是說,即你是華夏諸侯,只要你搞夷狄文化,聖人就把你當夷狄看待;即你是夷狄,只要你搞華夏文化,聖人就認可你是中國人。——想想文《秋》的例子裡對“吳子”和“吳”的那些文嚼字,好像聖人還真是這個意思。

元朝大儒郝經還說過一句更為有名的話:“能行中國之,則中國之主也。” 這位郝經先生在“引子之一”當中已經出現過了,就是張弘範的老師之一。

這問題越捉就越煩。中國曆來都有很的正統王朝的意識,也就是說,碩大的版圖之上只能有一個王朝是“正統的”,如果同時還有其他獨立政權的存在,則要麼是偽政權,要麼是藩屬,要麼是夷狄,不容許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正統政權和平並存。“秋大義”的兩種精神在這裡起著關鍵作用:一個就是“夷夏之防”,一個就是“大一統”。——“大一統”又是個複雜的話題,只好留待以再講。

從趙秉文和郝經的話來看,如果蒙元政權能“行中國之”,自然應該被認為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之主”,這理不大容易讓人想得通,因為,如果寇和美帝也“行中國之”,難也可以被尊為“中國之主”嗎?

有參考意義的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不少漢人知識分子一點兒沒有“夷夏之防”,堅持認為元朝是正統政權,執意要為元朝效忠——在民間故事裡極為著名的那位劉伯溫就是這麼一個角。劉伯溫才極高,在世當中無比的憂國憂民,只不過憂的是蒙元政權。他為元政府的平工作做出過不小的貢獻,來實在是被元政府內部的腐敗搞得沒辦法——又是猜忌又是掣肘的,最牙投了朱元璋。

還有那位宋濂,也是元末明初極著名的人物,他很有知識分子的氣節,在明朝建國之還堅持自己的遺民份,不肯在明朝為官。他在《楊廉夫還吳浙》一詩裡寫過這樣的句子:“不受君王五詔,撼胰宣至撼胰還。”——這樣的氣節實在令人費解:難蒙元政權不是異族政權嗎?難朱元璋的驅逐韃虜不是恢復了漢家江山嗎?可為什麼這麼多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們卻把元朝當作和唐、宋一脈相承的正統政權呢?為什麼還要為這樣一個政權守節效忠呢?文天祥如果復生,看到這種場面不知會是什麼心情?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難解釋的現象,看來忠君思想已經大大超過了“夷夏之防”。那麼,這真是所謂的孔孟之麼?,我們總說中國兩千年曆史都是孔孟之,真的是這樣嗎?

由此再來說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明清易代之際,朱明遺民朱舜立志反清復明,他曾和鄭成功聯手,失敗流亡本,為德川光圀招攬,住在江戶。德川光圀從朱舜那裡得知了清入主中原的經過,認為在異族徵之下中國已經亡國,而本才是繼承了華夏文化的正統國家,於是仿照《史記》例,編修了一部《大本史》,闡揚“正統”觀念。——這話乍看之下倒真還言之成理,我們卻很難想像華夏文化還可以這般的“一脈相承”。

可能更為駭人聽聞的是:商朝已經是夷人的世界了。傅斯年曾在《夷夏東西說》裡發表過這個觀點,張光直又曾在《商文明》裡引述過傅的觀點,簡要說:“夷夏對立的文獻中,商人顯然是一個夷人城邦,它在整個夏代統治期間始終保持一定的政治地位。” 丁山輩也講:“周人伐商,例稱商人為‘戎商’,為‘夷商’”。 ——,難說,我們所謂的華夏文明其實卻是東夷文明嗎?

這問題我也不知答案,還是談一下現實一些的內容吧。——“夷夏之防”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通常還會表現為一種技術手段,這是專制君主們所常用的:透過設定一個敵人(夷狄),從而在內部製造張空氣,使人們忽略當的內部矛盾,提高政權的穩定。想想中學語文課本里那句孟子的名言:“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知生於憂患而於安樂也”,這話常是被反過來用的:對於聰明的君主來說,即外邊沒有敵人,也有必要製造出一個敵人;換句話說,為了團結起“我們”,就有必要創造出一個對立的“他們”。哈耶克對這個問題有著精闢的見解:

第三個消極的選擇因素,或許是最重要的,它恰恰是和訓練有素的政治煽家要把有密切聯絡的成分相同的支持者團結在一起的那種有意識的努分不開的。

人們贊同一個消極的綱領,即對敵人的憎恨、對富人的忌妒,比贊同一項積極的任務要容易些,這看來幾乎是人的一個法則。若要用一個信條將某個集團牢牢地團結在一起以共同行的話,那麼,將“我們”和“他們”對立起來,即向一個集團以外的人行共同的鬥爭,則似乎是這個信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那些不僅想要獲得對一個政策的支援,而且要獲得廣大群眾的無保留的忠誠的人,都總是運用它來為自已務。從他們的觀點來看,這種共同鬥爭的巨大優越在於,它幾乎比任何積極的綱領更能夠留給他們以較大的自由行的餘地。

敵人,不管他是內部的,如“猶太人”或者“富農”,或是外部的,似乎都是一個極權主義領導人的武器庫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所以,當我們觀察專制時代的歷史時,不必驚訝於它的處處樹敵,因為這是它的特所決定了的。即在現代的辦公室政治裡,作為一個部門主管,如果你正在面臨團隊成員對你的信任危機,那麼,樹立一個外部的“迫在眉睫的敵人”是有助於你度過難關的。——在覺到有危險迫在眉睫的時候,人們很容易盡棄嫌,攜手與共,所以,一個出的政客總是善於製造敵人、也善於製造張氣氛的,而且,既然“敵人”是經常需要的,最好的辦法自然不是三下五除二地消滅敵人,所以我們在歷史上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況:天真的老百姓們在巧妙的煽之下為如何儘早解決掉最一個敵人而著急,卻不知就算這敵人真被解決掉了,主子很也會再找一個敵人的。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自然需要強化“我們”的共同點,同時也要強化“我們”和“他們”之間的不同點,這就是“夷夏之防”的巧妙應用,而這又是和“圖騰”的實質意義關聯在一起的(如文所述),誰是“我們”,誰是“他們”,這也是可以隨著統治者的心意和需要而隨時換的。——我們可以看一下羅蘭?巴特對一幅照片的描述:

我在理髮店裡,一本《巴黎-競賽》(Paris-Match)抄本到我手裡了。封面上,是一個穿著法國軍的年黑人在敬禮,雙眼上揚,也許凝神注視著一面法國國旗。這些就是這張照片的意義。但不論天真與否,我清楚地看見它對我意指:法國是一個偉大的帝國,她的所有子民,沒有膚歧視,忠實地在她的旗幟下務,對所謂殖民主義的誹謗者,沒什麼比這個黑人效忠所謂的迫者時所展示的狂熱有更好的答案。因此我再度面對了一個更大的符號學系:有一個能指,它自已憑一個系統形成(一個黑人士兵正行法國式敬禮);還有所指(在此是法國與軍隊有意的混);最,透過能指而呈現所指。

一位軍人莊嚴地敬禮,仰望國旗,這一類的畫面絕非罕見,但如果畫面元素一切不,只是把軍人換作警察——,你見過這樣的畫面嗎?

這個結尾倒更像是一篇小說的結尾,不過,就這樣結尾吧。

作為“《秋》三傳”的序幕,這篇文字實在是掛一漏萬——小問題不說,大問題還有好幾個都沒有講到。也只好先這樣了,再要筆怎麼也得開講秋二百四十二年的頭一年了。

連載結束的那天,我這顆老邁的心竟然起了一絲傷覺好像年時走出電影院,驀然發現自己置於光天化之下,車馬龍之間。

該結束的總是要結束的,最,希望這稿子能夠順利出版吧。在寫作環節上我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在出版環節上,我能做的就只有祈禱了。

熊逸

2007-1-22

附錄:董仲“天人三策”(摘自《漢書?董仲傳》)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谦朔百數,而仲以賢良對策焉。

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永惟萬事之統,猶懼有闕。故廣延四方之豪俊,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潔博習之士,聞大之要,至論之極。今子大夫袖然為舉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聽而問焉。蓋聞五帝三王之,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於《韶》,於周莫盛於《勺》。聖王已沒,鐘鼓管絃之聲未衰,而大微缺,陵夷至乎桀、紂之行,王矣。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之士,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眾,然猶不能反,以僕滅,至王而止,豈其所持或誖繆而失其統與?固天降命不查復反,必推之於大衰而息與?烏乎!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何緣而起?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風流而令行,刑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降,百穀登,德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化之,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久矣,其明以諭朕。科別其條,勿猥勿並,取之於術,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極,枉於執事,書之不洩,興於朕躬,毋悼害。子大夫其盡心,靡有所隱,朕將覽焉。

對曰:陛下發德音,下明詔,天命與情,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謹案《秋》之中,視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人君而止其也。自非大亡之世者,天盡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強勉學習,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則德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有效者也。《詩》曰“夙夜匪解”,《書》雲“茂哉茂哉!”皆強勉之謂也。

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五之樂宜於世者,而以化於民。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民風,化民俗也;其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聲發於和而本於情,接於肌膚,臧於骨髓。故王雖微缺,而管絃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頌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夫人君莫不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是以政以僕滅也。夫周衰於幽、厲,非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粲然復興,詩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為生賢佐,世稱通,至今不絕。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非弘人”也。故治廢興在於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持誖謬失其統也。

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弗穆,故天瑞應誠而至。《書》曰“魚入於王舟,有火復於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累德之效也。及至世,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賤良民以爭壤土,廢德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氣;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陽繆盩而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也。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之所在,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則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鑄。“綏之斯倈,之斯和”,此之謂也。

臣謹案《秋》之文,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有所為,宜其端於天。天之大者在陽。陽為德,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為事;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佈施於上而主歲功,使入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

今廢先王德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而誅謂之。”政用於下,而之被四海,故難成也。

臣謹案《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正本也。《秋》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其間者。是以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穀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徠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終矣。

孔子曰:“鳳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卑賤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可致之,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之走下,不以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化立而舰卸皆止者,其堤防完也;化廢而舰卸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也。

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於國,設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不犯者,化行而習俗美也。

聖王之繼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化而崇起之。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以失天下。秦繼其,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盡滅先聖之,而顓為自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

自古以來,未嘗有以,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囂頑,抵冒殊扞,孰爛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如朽木、糞牆矣,雖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

故漢得天下以來,常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去,福祿來。《詩》雲:“宜民宜人,受祿於人。”

為政而宜於民者,固當受祿於天。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

天子覽其對而異焉,乃復冊之曰:

制曰:蓋聞虞舜之時,遊於巖郎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於昃不暇食,而宇內亦治。夫帝王之,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蓋儉者不造玄黃旌旗之飾。及至周室,設兩觀,乘大路,硃玉戚,八佾陳於,而頌聲興。夫帝王之豈異指哉?或曰良玉不瑑,又曰非文亡以輔德,二端異焉。

殷人執五刑以督,傷肌膚以懲惡。成、康不式,四十餘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虛。秦國用之,者甚眾,刑者相望,秅矣哀哉!

烏乎!朕夙寤晨興,惟帝王之憲,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業,皆在本任賢。今朕耕籍田以為農先,勸孝,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雲獲也。今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廉恥貿,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故詳延特起之士,庶幾乎!

今子大夫待詔百有餘人,或世務而未濟,稽諸上古之不同,考之於今而難行,毋乃牽於文系而不得騁與?將所繇異術,所聞殊方與?各悉對,著於篇,毋諱有司。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稱朕意。

對曰: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以位為樂也,故誅逐臣,務賢聖,是以得舜、禹、稷、鼛、咎繇。眾聖輔德,賢能佐職,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作應禮,從容中。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仁,”此之謂也。堯在位七十載,乃遜於位以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硃而歸舜。舜知不可闢,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矣”,此之謂也。至於殷紂,逆天物,殺戮賢知,殘賊百姓。伯夷、太公皆當世賢者,隱處而不為臣。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入於河海。天下秅,萬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從周。文王順天理物,師用賢聖,是以閎夭、大顛、散宜生等亦聚於朝廷。施兆民,天下歸之,故太公起海濱而即三公也。當此之時,紂尚在上,尊卑昏,百姓散亡,故文王悼安之,是以昃而不暇食民。孔子作《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由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而勞逸異者,所遇之時異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之謂也。

(68 / 69)
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

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

作者:熊逸 型別:奇幻小說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